一、杭州的历史典故
杭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一个,充满了丰盛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反映了杭州的历史演变,还展示了这座城市的特殊魅力和文化底蕴。
千年西湖
杭州最著名的典故其中一个就是与西湖有关。西湖作为中国最具诗意的湖泊其中一个,承载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怀和创作灵感。在古代,有许多关于西湖的传说广为流传。
其中最有名的典故其中一个是“白蛇传”。白蛇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杭州的西湖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个故事也使得白堤成为了杭州的一个知名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文化爱慕者前来探索。
宋代崇文重教
杭州在宋代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丰盛的历史遗产。宋代以崇尚文化和重视教育而闻名于世,而杭州则成为了文化艺术的发源地。
在杭州的历史典故中,有一处与宋代文化息息相关的地方——孔庙和杭州大学。孔庙是用来祭祀孔子的圣地,也是宋代的一所重要学府。杭州大学则是宋代著名的高等学府,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这些地方见证了杭州在宋代的文化繁盛和教育兴盛。
丝绸之路的起点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贸易中心其中一个,杭州曾经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其中一个。这个地理位置的优势也使得杭州成为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处。
在杭州的历史典故中,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有一处重要景点——印象西湖。印象西湖是一台露天实景演出,以西湖为背景,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展现了杭州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这个演出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观众,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杭州的历史和文化。
长桥飞梁传千古
杭州另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是与杭州的桥梁有关。杭州拥有许多古老而秀丽的桥梁,这些桥梁承载了丰盛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中最有名的是断桥。断桥位于西湖上,是一座古老而著名的桥梁,也是《白蛇传’里面白素贞与许仙相会的地点。虽然断桥现在只剩下遗址,但它作为杭州历史的象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拍照留念。
除了断桥,杭州还有许多其他有名的桥梁,如钱塘江大桥、湖滨银泰大桥等。这些桥梁不仅是交通的便利设施,更是杭州历史文化的见证和象征。
千古佳话久流传
杭州的历史典故如同绵延不绝的江河,流传千古,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瑰宝。这些典故融入了杭州的文化血脉,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从西湖的传说到宋代的文化盛世,再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桥梁的故事,每一个历史典故都讲述了杭州城市的提高和变迁。这些典故不仅让我们了解杭州的过去,更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特殊魅力和活力。
无论是文学作品、历史遗迹还是现代文化演出,杭州的历史典故都在不断地向全球展示着这座城市的魅力和骄傲。它们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杭州的历史底蕴,也为这座城市的未来提高注入了动力和信心。
二、杭州留下的历史典故?
1
衣锦还乡
吴越王钱镠,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衣锦还乡”有一个说法是:钱镠幼年时,常与一群小孩在家乡一棵大树下玩耍。他一统两浙后,衣锦还乡,大宴家乡父老,以锦缎覆盖山林,并将幼时戏耍的那棵大树封为“衣锦将军”。
因此衣锦还乡用来形容: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
2
东坡画扇
苏东坡在杭州作官时,有一次一位绫绢商人告一个制扇匠人欠他两万绫绢钱不还。匠人说:“前不久父亲死了,花了一笔钱。今年杭州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帐。”
苏轼想了半天,让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来,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笔,在扇面上题字、作画,接着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卖。匠人刚出衙门,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每把一千钱,正好够还帐的。
因此东坡画扇比喻关心百姓疾苦。(出自何远《春渚纪闻》和苏轼《书南史卢度传》)
3
三生有幸
相传唐朝圆泽和尚与好友李源游览长江三峡,见一孕妇汲水,圆泽说他三天后就投胎到她家,相约12年后中秋夜在杭州天竺寺相会。三天之后,李源在孕妇家探看了已为婴儿的故友。
又12年后,李源赴约,又见故人化作12岁的牧童唱:“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李源一世三生,参透典故,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三生有幸”的佳话。“三生有幸”用于结识新朋友时说的客气话,形容三世都很幸运。以喻非常幸运之意。
4
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这一个我们平时常用到的成语,比喻外表漂亮,内里破败。虚有华美的外表,实质却一团糟。“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具体的文言文可搜索刘基的《卖柑者言》。这是一件发生在杭州城内的事件,读书时期,这可是文课本里需要背诵的篇章哦!
5
莫须有
语出《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用以表示凭空诬陷。“莫须”二字是宋朝人的口语,是“大概”或“也许”的意思。目前对这个词的含义有两派意见,一种解释为“或许有”,一种解释为“必须有”。
据李敖先生发表的见解,“莫须有”是宋朝时候的方言,正确的读法是“莫须,有”,表示“等等看,会有的”,或者“等着瞧,会有的”,态度蛮横。岳飞最后被冤杀之处,便是今日西湖边上的风波亭,而作为民族英雄,后人还在北山街上建起了岳庙来纪念他。
6
东窗事发
“东窗事发、东窗事犯”等比喻阴谋败露,将被惩治。传说秦桧杀害岳飞时,曾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定计。后来,秦桧游西湖时,得病死去。他死后七日,王氏请来道士为他做道场,超度他的亡灵。
道士痛恨秦桧杀死了民族忠良,就装模作样做了一阵法事,接着对王氏说:秦桧正在地狱里受拷打之苦,阎王小鬼们正在审问他。道士还说:“秦大人对我说:‘麻烦你转告我夫人,东窗事发了。”
7
近水楼台
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比喻由于地处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
三、半山放逐的典故?
半山放逐一般与商鞅车裂放在一起用,半山是王安石,是说两个改革者的下场。下面就主要介绍下半山放逐。
半山,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号。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想法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其中一个。熙宁三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
四、半山和尚的典故?
半山和尚(生卒年不详),俗姓徐,名敦,后更名再柯,号半山,宣城人。明代兵部尚书徐元太侄孙。早年读五经,事举子业。明清易祚之时,因不满于异族统治,青年时代曾在家乡奋起抗击入侵的清军。明王朝灭亡,有着强烈遗民想法的他,怀着深切的家国之痛而遁入空门,隐于浮屠,表达不与新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清王朝建立后,半山目睹清王朝日益强大,知道反抗是无益的,他早年“忠君”的儒家想法使他又不愿失节改志到清王朝里求仕为官,于是打消一切念头,潜心修禅、吟诗作画,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半山与梅清情感深厚,年轻时二人就来往密切,常以诗画互酬。半山的画风和梅清特别接近,其风格属于静美、空灵,他的绘画风格对梅清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二人共同形成了宣城画派的风格。
半山的山水画创作本来就不丰,遗存至今的较为少见,现存半山和尚的画大都是他中晚年的作品。
五、杭州半山公墓路线?
321路空调 约30分钟(乘车时刻17分钟)/ 5.1公里1、安贤园步行至水洪庙站2、乘坐321路空调(或338区间路,k338路空调)6站,在沈家桥站下车3、步行300米至半山公墓
六、杭州半山有多高?
杭州半山的高度
杭州半山民族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东北部半山街道境内,地处公园位于杭州市拱墅区东北部,距杭州市中心10公里。是杭州城北唯一的大型山体,总面积1002.88公顷,自西向东北绵亘10余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20°10′8″-120°12′41″、北纬30°21′9″-30°23′44″。
杭州半山民族森林公园属天目山山脉,是天目山脉余脉的末端。山脉自北高峰、老和山后入地下,至公园处再突起。公园地势总体呈西南—东北走势,沿东北路线至镜子山等地,西南路线延伸至黄鹤山(313.3米),与半山(283.9米)、老虎山(256.2米)相连接。
半山顶有个望宸阁,还蛮漂亮的哦!
七、杭州地铁到半山?
公交线路:地铁2号线 → b3线 → 水上巴士3号线,全程约14.6公里1、从杭州市步行约690米,到达武林门站2、乘坐地铁2号线,经过3站, 到达建国北路站3、步行约350米,到达潮鸣寺巷(brt)站4、乘坐b3线,经过4站, 到达东新路石祥路口(brt)站5、步行约620米,到达水上巴士欢喜永宁站6、乘坐水上巴士3号线,经过3站, 到达水上巴士半山站7、步行约180米,到达半山
八、杭州半山属于市区?
属于
半山街道位于杭州市拱墅区,东连上城区,南连拱墅区石桥街道,属于杭州市的主城区。
半山,杭州城北丘陵,本名皋亭山,因南宋时在半山腰建有娘娘庙(今遗址尚存)和流传的“半山娘娘”民间故事而出名,故俗称为半山,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被定名为半山。
九、杭州半山适合居住吗?
杭州半山是非常适合居住的。半山在杭州市东北部的一座山叫半山民族森林公园,现在半山经过几年的改造变的非常漂亮了,然而以前的半山是非常不好的,有大型钢铁厂杭钢,那个时候由于有杭钢的存在,对于坏境的污染是非常大的,现在杭钢也整体搬迁了,半山公园也改造的非常好,整个半山地区的改造的非常漂亮了。
十、杭州半山属于何区?
半山属于杭州拱墅区。
半山,杭州城北丘陵,本名皋亭山,坐落于杭州市拱墅区半山街道内,海拔361米,距杭城中心18公里,毗邻临丁路,与江干区丁兰街道的黄鹤山等诸山一脉相连,自西向东北绵亘十余公里。
之因此称之为“半山”,是因南宋时在半山腰建有娘娘庙(今遗址尚存)和流传的“半山娘娘”民间故事而出名,故俗称为半山,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被定名为“半山”。
半山是历史文化积淀极为厚重的一座群山。以《杭州地名志》为据,记载杭州城内的山有百座之多,又以史料为证,在百座群山中,纂有山志的有五座,其中半山为最多,有《郭北三山志》、《皋亭山志》、《皋亭琐事》、《皋亭小志》、《半山集》等。
千百年来,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山地,最早成为古代杭州先民生息繁衍之地,留下秦始皇、钱鏐、宋高宗等帝王将相的遗踪,记叙民族英雄文天祥爱乡抗元的故事,记载白居易、苏东坡、萨都刺、刘伯温、厉鹗、郁达夫等历代文人雅士的题咏、赋文和以此为背景的神话等近200首(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其中一个《水浒传》第九十四回,把皋亭山写入小说。
建国后,半山周边被人民政府规划为重工业提高带。50年代先后在此建立了杭州钢铁厂、杭州玻璃厂等一批大中型国有重工业企业。